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一、专业概况
(一)专业简介
是什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源于1987年设立的“计算机应用”专业(1996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7年,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倡鼓励学科交叉,主要针对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人才需求,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学位办便字20211202号)中,将智能科学与技术列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405。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基于“信息→车辆←控制”学科交叉,以计算机学科为主轴,融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控制工程及车辆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点。
学什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电路分析与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人工智能原理、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智能汽车运动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深度学习、智能驾驶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Web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视觉、电动汽车原理与设计、AI伦理学
干什么:培养在智能科学领域、特别是汽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从事分析与设计、开发与测试、运维与管理等工作的新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毕业5年后能够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解决智能系统特别是智能汽车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主持开发一个中等以上规模的软硬件产品,进而成长为架构设计师、产品经理、项目主管等。
(二)专业优势
智能网联汽车学院2019年创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基于“信息→车辆←控制”学科交叉,以计算机学科为主轴,融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控制工程及车辆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点。本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77人,拥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博士11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逐步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队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了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汉法资企业等为主的实习实训平台,与政校企用共建一体化的“汽车工程师教育创新联盟”,实现了“产业-专业-学业-就业-创业”的五业一体培养,形成了政校企用四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本专业致力于培养专业功底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代码为080907T,学制为4年,每学年学费5200元。
本专业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国家级东风HUAT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汽车电子与信息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汽车产业信息技术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平台,以及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北省创新创业学院示范基地等平台。
(三)培养特色
(1)专业方向特色: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特色发展定位,对接行业和地方需求,依托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在汉法资企业的大工程背景及工程师教育试点学院改革,按照“新工科”建设理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等领域为切入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利用校企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全面实施以“项目为主线、校企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企业深度参与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特色:本专业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必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构建课程体系,以运用知识解决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开展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路分析与电子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计算机、电子与控制、通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汽车工业智能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与综合的能力,更依托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特色,设置与汽车相关的系列课程,包括大学方程式赛车(FSAC设计)、电动汽车原理与设计、智能驾驶原理等,实现“信息→车辆←控制”学科交叉,以计算机学科为主轴,融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控制工程及车辆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点,形成课程体系特色。
(3)人才培养特色:在综合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科学研究素质及表达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一定国际视野,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在专业能力方面,适应汽车产业新“四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具备交叉融合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通信及控制等知识去解决智能系统特别是智能汽车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能够承担智能系统特别是智能汽车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系统分析、架构设计、领域专家等工作的新工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可从事自动驾驶、网联汽车、智能交通以及智慧出行领域的企业研发岗位工作,也可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互联网领域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也可参加中法本硕双学位项目攻读法国工程师硕士文凭。2023届和2024届本科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去向主要为东风等国内、武汉法资汽车企业的技术中心和研发部门、智能网联汽车初创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IT企业等。
二、教学条件
(一)支撑平台
(1)国家级东风HUAT智能汽车产业学院
自2021年12月获批为国家东风HUAT智能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以来,学校积极构建高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将产业学院打造成为一个融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重点培养一批未来行业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范本。

东风HUAT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揭牌仪式
(2)国家级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高等院校实施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了“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首批实施单位涵盖了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48所院校。自2024年获批以来,该专项行动以加快建设工业信息安全人才队伍为目标,以提升工业信息安全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为主线,以提升学科与专业建设内涵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引导优质产业资源向院校聚集,建设一批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人才引领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高等院校实施单位
(二)专业实验室
(1)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湖北省省级教学示范中心,面积1200多平米。中心机房采用云技术构建,共有云终端500台,各种高性能服务器11台。中心机房整洁明亮、环境舒适,周一到周日全天开放,能够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上机学习环境。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负责电工技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承担工科专业学生的电工电子实习任务,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电子设计创新活动。中心面向学生开放,本着实践是根本、工程是目标、创新是关键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手段,已成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3)其他校级专业实验室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拥有机器智能实验室、自动驾驶虚拟仿真实验室、嵌入式与智能控制实验室、车载信息安全实验室、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实验室和FSAC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多个校级专业实验室,为相关汽车智能网联、智慧交通、汽车智能工程系统等教学、实践、科研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和支撑。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本专业目前拥有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2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包括: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产业信息技术实习实训基地
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配培训基地
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
湖北晟泰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交投鄂西北高速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十堰市分公司
湖北十团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东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十堰市大数据中心
三、师资队伍
(一)专业负责人
邓召文,教授,硕导,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副院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家库成员,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湖北省汽车智能制造与智慧出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VSD、IJAT、Meccanica、IEEE Access、IEEE TVT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主要致力于汽车智能驾驶、路径规划、轨迹跟踪、动力学仿真控制、图像处理与识别、车路状态估计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1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
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师标兵”、“优秀研究生导师”、“张湾五一劳动奖章”、“十堰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教育考试优秀命题教师”、“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高校系统践行群众路线好党员、好干部先进典型”、“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24年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本专业师资队伍共有教师21名,其中,教授职称教师5名,占比23.8%,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10名,占比47.6%,博士学位教师11名,占比52.4%。本专业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全国师德标兵、湖北省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获批“车用自组织网络”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拥有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同时,专任教师担任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CCF武汉执委、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等学术兼职,也和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外聘数十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作为学术顾问和兼职教授。
(二)骨干教师
陈宇峰,陈宇峰,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获“全国师德标兵”、“湖北省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等称号。2006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汽车信息控制与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湖北省机电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计算、汽车智能网联、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性能分析。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在研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等二十余项研究,并主持、参与多项企业委托科技创新项目。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CPCI-S检索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20项;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10余项;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多项。
龚家元,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智能汽车分会执行委员兼产学研合作工作组组长、武汉分部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分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委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电子电气信息架构与车路云协同团队负责人,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空地群智协同十堰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3-2010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本硕连读,201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从事水下目标探测、定位与识别的工作。2016年调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参与华为、腾讯、东风等多项自动驾驶项目。2017-2023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973、国防预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及青年基金、中科院创新2020、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30多项,承担百度、微软和英特尔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产学合作项目。获得湖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并有多项发明专利。
吕成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信息融合以及图像模式识别相关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以及企业横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王振宇,讲师,硕士生导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执行负责人。美国欧道明大学博士,普渡大学博士后,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海外华人交通协会COTA会员。主要致力于智能交通、自动驾驶、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研或参与完成美国交通部联邦公路署科技研发项目、弗吉尼亚州交通厅科技研发项目、美国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部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等4项,参与译著《实现吉比特传输的60GHz无线通信技术》,发表论文2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量1400+。
四、培养效果
虽然本专业成立于2019年,但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项目,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知名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联系方式
(一)招生联络员
王老师:19721206104
(二)招生咨询QQ群
咨询QQ群:788014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