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辉,原汽车工程师学院首届试点班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智能网联汽车学院2022级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工程师班班长,现成功考取武汉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平均成绩90.66分,获得研究生新生二等奖学金一次、一等学业奖学金一次、三等学业奖学金一次;参与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和湖北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各一项,获得省级奖项三项、授权软著两项、实质审查专利两项,申请专利一项。
逐梦之路 追光而行
2017年9月,陈少辉怀揣着青春的理想与求知的热情,来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开启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图书馆的玻璃窗,他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专注地翻阅着手中的书本;傍晚,当其他同学陆续离开,他的台灯依然亮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四年来,无论是期末冲刺阶段还是平常的学习日,只要没有课程安排,图书馆就成了他的“第二课堂”,而这份持之以恒的耕耘,也让他的成绩始终稳居班级前列。
比起宿舍,这里更能让我静下心来
陈少辉笑着说。他的书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专业教材、笔记本和保温杯。同学们戏称他是“图书馆的钉子户”,因为他总能找到最安静的角落,一坐就是一整天。即使是午休时间,他也只是简单趴在桌上小憩二十分钟,便又投入到学习中。
四年里,他思想上积极进取,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先后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东方零部件—孟少农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并多次获得“三好学生标兵”称号。
导师引航,竞创未来
2022年9月,陈少辉考研成功,成为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师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硕士生导师王思山副教授。
研一刚入学时,他对科研工作还停留在浅显的认知层面。第一次参加课题组例会时,听着师兄们讨论专业问题,他既感到新奇又充满困惑。为更好地加入讨论,他继续保持本科时的学习习惯,每天清晨八点半,他已经端坐在工作室的电脑前,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晚上十点半,校园渐渐安静下来,他才结束一天的研究,收拾资料离开工作室。整理实验数据、阅读最新文献、优化算法模型……这些在旁人看来枯燥的重复,他却乐在其中。
在导师王思山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陈少辉围绕电动汽车低压蓄电池状态预测展开深入研究,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发表论文1篇,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校企合作课题,在专业实习期间成功受理2项发明专利,其卓越的专业素养获得企业高度评价。同时,他通过参加两次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和一次全球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些竞赛经历不仅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更让他在实践中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每一次备赛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每一轮激烈角逐后的反思总结,都成为他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成长养分。随着研究的深入,陈少辉对科研学术有了愈发浓厚的兴趣,他逐渐明确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志向。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他的实验设计遇到了瓶颈,数据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王老师从样本选取的标准到变量的控制方法,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优化实验方案。最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打磨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在盲审环节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两个鲜亮的“A”级评分赫然出现在评审书上。这份沉甸甸的肯定不仅是对他学术能力的认可,更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他在备考博士的道路上步履愈发坚定。
志在学术,博路求索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将博士备考的准备工作融入日常科研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系统性的知识积累、持续性的能力提升和针对性的应试训练,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学术能力体系。
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春节假期里,当街道上洋溢着喜庆的爆竹声,家家户户飘出年夜饭的香气时,他却在书桌前垒起了半人高的备考资料。除夕的团圆饭刚结束,他便婉拒了所有拜年邀约,连母亲精心准备的新年衣服都原封不动地挂在衣柜里。整个春节,当亲戚们在家族群里热聊聚会趣事时,他的手机始终处于勿扰模式。
备考的日子并不轻松。陈少辉制定了严格的复习计划,每天6点起床背诵专业词汇,上午攻克专业课难题,下午研读核心文献,晚上进行模拟测试。书桌上的计时器记录着他专注的每一分钟,墙上的倒计时日历提醒着考试临近。当窗外的鞭炮声渐渐远去,他依然在台灯下奋笔疾书,用另一种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个没有走亲访友的春节,陈少辉感到格外充实。
那些为梦想拼搏的日日夜夜,至今仍鲜活如昨,为完善复试答辩而反复推敲的每一个数据图表,为精准把控时间而逐秒调整的演讲节奏……在漫长的备考征途中,他同样经历过迷茫与彷徨,当繁重的复习任务与科研压力交织时,也曾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所幸导师及时发现了陈少辉的困境,如明灯般指引、照亮了前路,从文献阅读方法的优化到实验设计思路的调整,从时间管理策略的重构到心理调适技巧的传授,这些宝贵的建议让他备考信心递增。
研途拾萃,点滴感悟
在漫漫求知的过程中,他既是在追寻真理的璀璨光亮,也是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认知边界。每一项研究课题都像一座巍峨险峻的高峰,需要他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装备,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为向导,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每一次实验都似一场充满未知的新奇冒险,既有意外发现的惊喜,也有反复失败的磨砺,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坚韧的探索精神。无论前路多么崎岖漫长,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始终怀揣着对科学的热忱与敬畏,以坚定的信念为灯塔,以顽强的毅力为风帆,永不言弃地追寻心中那份纯粹的学术理想。这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科研历程,让他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术探索,既是智慧的修行,也是心灵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