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王杰

2025年06月23日 09:57  点击:[]

深耕不辍逐梦行,矢志科研向新程

【个人介绍】

王杰,男,共青团员,智能网联汽车学院2022级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在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署名文章一篇,PLOS ONE期刊上发表署名文章一篇,《农业机械学报》期刊发表署名文章一篇,《红外技术》期刊发表署名文章一篇。研究生期间荣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和东风·孟少农奖学金。今年考博成功上岸中国农业大学。

【科研之路】

2022年9月,我考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成为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师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硕士生导师翟亚红教授。入学前,我深知未来的科研之路既充满挑战,更是成长的见证。因此,在研一学年,我便确立要以扎实的课程学习为科研奠基,主动与导师申请提前进入科研生活,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科研实践,最终不仅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在研二上半学年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农业机械学报》期刊上发表题为“基于改进YOLOv5n 的舍养绵羊行为识别方法”的文章。

                                                       发表文章

进入研二下半学年,通过阅读文献不断优化实验条件,与此同时,我的导师常常鼓励和帮助我,最终成功获得较好的成果。在2024年8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红外技术》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轻量级夜间红外图像舍养绵羊行为识别方法”的文章;在2024年11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LOS ON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PD-YOLO: A study of daily behavioural detection in housed sheep”的文章;在2024年12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heep-YOLO: a lightweight daily behavior identification and counting method for housed sheep”的文章。

                                                    发表文章

【全面发展】

在研一期间,我积极参加学术晚茶并进行成果汇报。而在生活中,我始终以阳光热忱的姿态拥抱生活,秉持正直善良的品格,怀揣对科学真理的向往,主动关心同学和师弟师妹,乐于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与活动

【考博历程】

选择报考中国农业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计算机技术赋能智慧农业的深切热爱,以及探索交叉学科前沿的强烈渴望。研一入学时,当导师与我探讨未来规划,初入科研大门的我还沉浸在硕士录取的喜悦中,尚未真正领会计算机与农业交叉研究的深度与价值。

随着科研工作的推进,我逐渐迷上了用代码构建农业数据模型、用算法解析家畜行为规律带来的探索乐趣与成就感。相关成果发表在农业工程领域T1级期刊上。这次成功不仅让我体验到学术产出的喜悦,更激发了我在智慧农业交叉领域深耕的决心。

这份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学术经历,让我在研二学年结束时,向导师表达了报考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的想法,得到了导师的全力支持。进入研三,我聚焦于多源农业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的课题研究,日夜钻研算法优化、模型训练与系统迭代。最终在仪器仪表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也顺利赶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报考时间节点。

初试成绩公布后,我深知与众多优秀竞争者相比仍有差距,但对中国农业大学的向往从未消退。春节假期,我提前结束休息,制定详细复习计划,同时着手毕业论文撰写,为后续备考争取时间。开学后,我迅速完成论文相关工作,全身心投入考博冲刺。每天在实验室调试程序、在图书馆钻研专业理论,反复打磨答辩 PPT,模拟面试场景。遇到瓶颈时,导师的指导与鼓励让我及时调整策略,重新充满干劲。

如今收到中国农业大学的拟录取通知,那些在实验室里调试算法到深夜的灯火、反复修改论文的焦灼、面试前的紧张忐忑,都凝聚成这段难忘的奋斗印记。这段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学术的追求,始于热爱的初心,成于专注的坚守与不懈的探索。

【点滴感悟】

时光如白驹过隙,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涯即将落下帷幕。回望这段充实而难忘的岁月,我在重重困难与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每一次挫折都成为了成长的阶梯,每一份磨砺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特别要感谢王越老师和课题组的各位老师,他们不仅在学术道路上为我点亮明灯,耐心指导研究方向、解答疑难困惑,更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我求学路上最坚实的依靠。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成为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同时,我也要向并肩同行的同学们道一声感谢。那些在我迷茫无措时给予的温暖鼓励,在我收获成果时共享的喜悦欢笑,都为这段旅程增添了绚丽色彩。我们一起探讨课题,在相互支持中结下了深厚情谊。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珍贵的回忆与师长的谆谆教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严谨的态度投身科研工作,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研究生阶段转瞬即逝,这段时光让我在专业能力与个人成长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最初接触算法时的懵懂,到后来独立完成模型研究,每一个代码调试的日夜、每一次模型精度提升的突破,都见证着我在科研道路上的蜕变。

特别感谢翟亚红老师和徐龙艳老师。在研究陷入瓶颈、算法调试屡屡失败时,是老师们凭借丰富的经验,为我指明优化方向;在论文撰写遇到难题时,他们逐字逐句指导,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在生活中给予关心,成为我科研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也要感谢并肩奋斗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在实验室分析数据、探讨算法,面对实验失败的沮丧、论文投稿的焦虑,大家彼此鼓励;分享成果时的喜悦,更让这段经历充满温度。在思想的碰撞与合作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如今,我即将踏上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求学之路。未来,我会带着这段经历中积累的经验、师长的教诲和同学的鼓励,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更坚定的科研信念,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继续深耕。

【激励后学】

秋光绚烂遍地金,踏浪前行恰此时。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都当把自我革新当作永恒追求。唯有不断磨砺实践能力、突破思维桎梏,才能蓄势待发。要知成功之途从无坦途可走,每一次跨越都汇聚着日积月累的能量,每一回蜕变都源于铁杵成针的执着。这需要我们戒骄戒躁,在年复一年的奋进中沉淀智慧、淬炼本领,让理想与行动彼此赋能,让梦想的幼苗在潜心培育中拔节生长,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果。

【导师寄语】

王杰同学在研究生阶段始终秉持发愤图强的信念,以勤奋上进的姿态投身学术探索,在重重困难面前展现出非凡的韧性。如今顺利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是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的。

展望即将开启的博士生涯,衷心期望王杰同学能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思想境界与踏实稳健的治学态度。愿他在新的学术征程中,以更开阔的视野深耕专业领域,以更坚韧的毅力攻克科研难题,在学术的沃土上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相信凭借这份热忱与坚持,他定能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攀登新的高峰,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导师翟亚红教授

【导师简介】

翟亚红,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智能网联、大数据等。先后主持和参与教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发表教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以上论文10余篇,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等。2021-2023连续三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22-2023连续两年被评为校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关闭